在线报名 合作咨询 幼儿园介绍 联系我们

香港文汇报《切莫将大厦建在沙滩上》

发布时间:2017-09-01

向政府进言:切莫将大厦建在沙滩上


李跃儿访谈(2004年)


香港文汇报记者:王尚勇



新闻背景


去年夏天,德国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艾申波茜博士考察了北京几所被认为最好的幼儿园,并亲眼目睹了2000多名儿童在幼儿园里的状况,考察结果,失望程度远远超出了来时的想像。有一次,当听说9-16个月的孩子上一节课也用45分钟时,博士惊得差一点从椅子上面跌落下来。她不无感概地说:“我们西方用了整整一百年时间从怀疑到否定的错误,中国今天仍然在犯……”


可以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最愿意付出的家长群体、最辛苦的老师、最劳累的学生。多少年来,国人一直不懈地探寻一种能使孩子变得更为聪明的方法,为此可以说到了绞尽脑汁、不惜血本的地步,但为什么会如此南辕北辙呢?


以德国为例,小学的孩子六年级以下学半天玩半天、没有家庭作业,但诺贝尔奖差不多近一半竟被德国人或德裔人摘走了!一项跟踪调查显示,我们的“奥数”冠军到国外留学之后,最有成就的只能做到讲师,连普通的教授都很难当上!据统计,中国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学习主动性不强或不爱学习,差生高达五千万之多!一边是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却是用人单位发出“大海无水”这样的感叹!有的外国公司在招员工时竟打起了“清华、北大学生免谈”这样的横幅……这是为什么?


我们号称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家,一个非常注重教育的民族,但为什么产生不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教育就是文化课成绩,我国学校的文化课进度普遍比发达国家提前两年,但为什么“自上个世纪1949年以来,五十多年中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位世界级的人文与科学人才”?(国家“新课程”推广专家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语)为什么像徐力杀母、刘海洋流酸泼熊这样的怪事曾出不穷?为什么孩子的自杀事件如此之多……这种状况致使一位教育专家发出愤慨的声音:我们的教育不把孩子折腾残废誓不罢休!


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走访了“宁夏李跃儿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心”创办人李跃儿女士--



“教科兴国”:“教”在前,“科”在后


李跃儿告诉记者:“在决定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所有要素当中,教育是最关键的一项。‘科教兴国’应改成‘教科兴国’才对。我们之所以长时期徘徊在‘第三世界’,原因自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没把教育办好。如果我们把不发达的帐主要记在‘历史原因’、‘基础薄弱’等等上面,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的迅速掘起又该如何解释呢?


“德国与日本,与其说是‘科技大国’,毋宁说是‘教育大国’,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


“我们可以假设一番:如果发达国家突然大发慈悲,将所有的科研成果向我们拱手相送,数年后的中国会不会成为发达国家?不会。为什么不会?国民素质不高;为什么不高?教育不行。”


发达的教育造就高素质的国民,事是人干的,只要有了高素质的国民,国家的繁荣才有可能变成现实。怎样让教育上去、怎样正确地开始呢?李跃儿五年前提出一个口号:“教育孩子必须先从教育教育者(老师与家长)开始!”她说:“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成人的问题,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定站着‘问题成人’!而无数的事例证明:只要教育者转变了,孩子就会随之改变。”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十字路口,到了改变的关头,不然的话,我们就会永远无法抛弃“废品制造者”的名声,我们的孩子就会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永远无法与其他国家的人才竞争,我们民族就会永远处于一种生命的低存状态!我们的国家就会永远置身于“发展中国家”的圈子而无出头之日!




切莫将大厦建在沙滩上


李跃儿同时强调:“教育改革”的提出已十年有余,但自前年开始,改革的步子明显加快,主抓这项工作的李岚清副总理甚至下了道“死命令”:二十年的工作要十年做完,谁敢挡道就得离开……目前,全国范围内,“新课程”的推广此起彼伏,教师的“换脑”运动亦如火如荼;就连家庭教育,国家也制定出三年计划,到时将有数以亿计的家长接受全新的理念及方法的培训。李跃儿说:“种种迹象显示,国家已经真正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了,尤其意识到教育教育者的重要。但问题是,起程是一回事,走对走错又是另一回事。我曾经考察过一所‘新课程’示范学校,该校在搞了一段时间之后重又回到了传统的路子;来人参观时‘表演’一下,人走之后又赶紧用传统的方式把‘延误’了的课程补救回来。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呢?关键是我们的理论中缺失了最核心、最基础的一块:什么是孩子!因为这个缘故,专家们理论空泛,教师们只得皮毛;更由于推行这种教育的专家大都没有亲历过新式的教育,只能臆想操作的方法,一旦实施起来,传统的丢掉了,新式的建构不起来。这样的结果使学校恐慌、使学生恐慌、使家长恐慌,恐慌之下,只能再走老路。”


“发达国家在研究‘什么是孩子’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百年了,比如皮亚杰,他对自己的三个孩子每一个都是从初生起开始跟踪研究,后来又研究了1800多个孩子。美国最早跟踪的孩子现已80多岁了,而我国做了哪些工作呢?如果我们没有这方面的成果,就得借鉴、拿来、运用,而不是采取拒之门外的态度。


“在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就是以皮亚杰的发现来设计的,而我们国家,人们在对于孩子的成长规律与心理机制的研究远不如先进国家那么真诚。教育者总是不能科学地依照孩子的世界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孩子的自然属性之上的,忽视这种属性的教育是个谎言,这就像把大厦建在了沙滩上一样。”


猛看之下,专家们所推行的理念并没有错,像平等呀、尊严呀、兴趣呀、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呀等等,全都正确无误,但细究起来,为什么要平等?怎样平等?为什么要探究、怎样探究?没有提,更没有答案。以致我们面临这样的局面:家长培训手册中见不到这些内容,其操作大都无效;编写新课本的专家只在外在形式上面做表面文章,其本质上仍旧老套,换汤不换药;再比如有一位推行“新课程”的专家曾专门蹲点一所学校,采写了一本作为新式教师教学指南的、名为《“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改变》的书,李跃儿仅从一个课例中找出了18个问题,就连教学的总体方向也是错的,而那位专家竟连1个没有发现!而且全是溢美之辞!李跃儿说:“以此来指导老师,岂不是以盲引盲?”


“切莫将大厦建在沙滩上面,建造大厦首先要打好地基,”这就是李跃儿向政府的进言。她说:“教育大厦的地基在哪里呢?就是研究孩子、懂得孩子!如果教育不是先从这里开始,不从研究受教育者开始,这座大厦根本就建不起来;即使建起来,迟早也会崩塌;即使不崩塌,也会推倒重来,因为它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危楼’。”


“研究孩子”“懂得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所有的方法都是对的,抓不住,所有方法都是错的。实际上,目前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应试、灌输、望子成龙、拔苗助长等等,全都与抓不住根本有关。


不以研究孩子为出发点的教育只回答“一加一等于二。”


以研究孩子为出发点的教育回答了“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对此,李跃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正确的教育”,这话人人都在说,但有多少人真正重视?尤其是,“适合”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在多年的教育经历中,李跃儿还没有遇见过一位完全掌握适合孩子教育方法的教师与家长;而对“什么是孩子”,不但家长一无所知,就连学校的教师也几近空白。李跃儿惊呼:“我们国民的教育水准落后的程度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最起码,要比发达国家落后100年以上!”


除了办学之外,多年来,李跃儿仅凭一己之力进行家长与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的培训相当困难,根据目前的统计,每培训60个教师,只有1个才能留用,淘汰率为60比59。家长教育开始时只是一对一地进行,要是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有问题,这就得做说服工作,如果夫妻俩都来了,一起说服还省劲点,要是只来了一个人,那你就得把同样的工作做两遍。大多数情况是,这次心服口服地走了,过了几天来,发现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又得重新说服。爸爸妈妈终于被说服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又来作梗,而这些,爸爸妈妈也无可奈何。有时候,甚至还有姑姑姨姨等等一群很厉害的人。李跃儿发现,我们的国民已经被错误的教育观念武装到了牙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化坚冰,非一日之功!


中国的家长在重视孩子教育方面可以说世界之最,不会教育也是世界之最。李跃儿把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孩子,又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肯定能够成材,不过相当罕见;第三类:不懂孩子,没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也有成材的可能,因为孩子起码是自由的,有个人发展的空间;最糟糕的是第二类家长,既不懂孩子,又有责任心:且人数最多,起码占到家长总数的95%以上,差不多所有的问题孩子全由这类家长制造,因为他们完全以自己臆想的方式实施教育,孩子在他们手中成了不折不扣的奴隶--人格被践踏了,愿望被剥夺了,兴趣被扼杀了,幸福被拿走了,创造能力被压抑了,作为人的自然的属性被破坏了……剩下的,只有无能、扭曲、痛苦、木头人!


后来,她采用面对群体的方式--演讲、讲座、培训,次复一次,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向公众宣说正确的教育理念,宣说关于孩子的知识。在她的教育下,许多家长改变了教育的观念与方法,经她的手调治及挽救的孩子难以计数。李跃儿说:“家长其实不是不想找到正确的方法,他们很着急,但苦于找不到,苦于从哪儿下手,苦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们不明白,只要研究并懂得了孩子,甚至不用学习,正确的方法也会应运而生。”


人类天生就是爱学习的,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把学习当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有的孩子甚至把学习称作敌人!孩子的天性爱唱爱跳爱画画,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愿意走进艺术课堂--有一个5岁的女孩为了不弹钢琴甚至用菜刀剁掉了自己的手指!其实,所有的问题全部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育者从大纲的制定、课本编写到教育实施,与“孩子的需要”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不懂得孩子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轻则厌学、难以管教,重则滋生出反社会行为甚至自杀。今年银川市孩子自杀事件曾出不穷,有的家长也因为难以承受孩子出现的问题也愤然自杀了。一个9岁的女孩是跳进湖中自杀的。李跃儿叹息:“我们成人要得承受特大的苦难才会有勇气跳进湖中,而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她选择跳湖,其苦难肯定要比成人大出几倍才能下定这样的决心!”



什么是孩子


有一天,一位父亲满面怒从地来到李跃儿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心。他说:“我的女儿让我在纸的中间写一个5字,我写了,她让我再写一个,我想纸的中间怎么能同时写两个5呢?可她非让写,我只好紧贴着那个5,在右边写了一个;她不干,我在左边写了一个;她还是不干,我又在上边下边各写了一个,结果她哇哇大哭起来;没办法,我只好在中间那个5上面用笔描了一遍,她干脆把纸撕了,又是哭又是喊的:‘那是同一个5,我要你在纸中间再写一个5字出来!’我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就揍了她一顿。”


李跃儿说:这位父亲属于属于典型的不懂得孩子的家长,他不知道孩子到了三四岁的认知状况与心理特征。这样大的孩子正处于探知世界的阶段,用蒙特棱利的说法,是“执拗敏感期”,处处与成人作对;为什么执拗?皮亚杰有个说法,就是孩子还不能理解自然的规律,如时间不能倒流、空间不能重叠、因果必定关联等等,不理解就会哭闹,这是作为人必须经过的阶段。教育者所要做的就是既要理解又要有耐心,放手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知,“经验”到“规律是不能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如果我们用“教”的方式告诉了她,就会切断她进一步思考的可能,久而久之就会丧失思维能力;如果强行阻断,比如采用打骂的方式,不但会使孩子失去探索精神,还会造成心理问题。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的生命助力,它有许多个阶段,比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动作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等。当孩子进入敏感期时,他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与学习的狂热,拼命吸收所遇到的所有事物,使之成为人格的一个部分。比如孩子处在“对细小事物敏感期”时,如果父母不给他提供这方面的帮助甚至认为无用而强行打断,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心粗如筛,成为“马大哈”;进入“对大事物的敏感期”时,如果采用上述方式,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眼光狭窄,成为“小气鬼”;五六岁的孩子处在“婚姻敏感期”,如果遭到了破坏,长大之后不会做男人、不会做女人,组织不起幸福的家庭。李跃儿说:“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眼下许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不能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被不正确的教育破坏了。


比如零到六岁,被教育学家们称之为学习的关键期。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这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学习的效果也不会理想。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影响其心灵、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而大多数教育者(尤其是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皮亚杰也把孩子的精神成长划分为许许多多的阶段,处在某一阶段孩子表现出这个阶段特有的认知状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机制”给出严格的限定,教育者必须清楚一点而因“时”施教。他指出:任何试图跨越某一阶段提前进入另一阶段的努力只会导致孩子潜能的严重破坏,用这种方式教出的孩子只能暂时优秀,一旦遇到挑战性问题便会自行崩溃。过分强调阅读和书写以及言语应答只会阻碍智慧的自发生长,是不成熟的教育,而不成熟的教育不如不教,因为它只会用虚假的理解来掩盖根本的困惑。


李跃儿已将自己教育孩子、教育教师、教育家长的经历、经验及成果写成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该书已在国内掀起波澜。她告诉读者: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至于怎样使孩子幸福,李跃儿回答:懂得孩子。